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悠悠古桥善举扬(下)》,上集请点击→ 。
虹桥 在隆兴桥西。以前在玄寿观中,桥毁掉后重筑并稍微移动了一下位置,朝东的道路仅通庙旁的旅馆。虹桥左边为单家浦,右边为洪泾。有传说这座玄寿观建造时,有香山工匠在大殿的正梁上刻了一条龙,龙头正南对着虹桥,从此以后,每年黄梅雨时,必有鲤鱼群集桥下,有个乡民一下子捕捞了几十斤鲤鱼。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大水将桥冲毁。
展开剩余84%时人汪之蛟《同程元理、吴敬庵虹桥晚眺》诗:“长虹烟景足芳菲,兴剧佳游肯独违。花落不惊尨(尨,音读芒,系杂色长毛狗)也吠,柳眠惟见燕于飞。晴开绿野春无际,雨过青山暮未归。况有琴樽嵇阮集,漫言流水赏音稀。”
盘阳桥 此桥甚为低平,其北堍为陆家巷,南堍为马弄。马弄就是元末钱鹤皋部下罗德甫、翟仁等人骑马练兵的地方。
兴隆桥 与陈家角那座桥同名。在行前东侧,跨双鹤浦,系明崇祯年间重修。时人李沐《访友诗》句:“鹭闲临水立,鹤静傍松眠。”
乐善桥 俗呼王家桥,在从龙桥西北,跨方亭浦,原为木桥。清嘉庆八年(1803),易名为乐善桥。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太学生沈念江募捐重修。
万安桥 在萧王庙前,跨方亭浦。据《沈氏宗谱》载:宋朝韩蕲王在兴建萧王庙时同建,元代沈辉祖重修。
香花桥 在坞城庵前,元至正年间建造。大凡寺前的桥几乎都称作香花桥,因在菩萨面前供“香花”最为适宜。
临界桥 跨虬江,以嘉定县、青浦县临界点得名,又有人说此桥为姓凌的人独家所造,所以也称为凌家桥。
曹家桥 跨王辛泾。时人沈樗庵说:桥西系宋代曹都宪故宅,王辛泾北岸有其墓地,故名曹家桥。乾隆年间沈士丰、顾恒贤重建。到道光三年(1823)被大水冲毁,由顾氏再度重修。
安方桥 道光九年(1829)筑成,跨潮村泾。
报本桥 在安方桥东,跨潮村泾。
会龙桥 在报本桥东,跨潮村泾。
里泾桥 在会龙桥东,跨潮村泾。
北小涞长寿桥(资料图片)
徐亭桥 在陈家巷东北,跨文澜港口东(即郭浦)。在紫隄村中以“亭桥”得名的有三座桥:一为村中的聚龙桥(《村志》误为云龙桥,云龙桥系张箍桶桥),称东亭桥。二为村西的鹤龙桥,呼西亭桥。三为徐亭桥,名南亭桥。在清雍正年间,系村人陈国载与妻陶氏共同建造。因其资费来自夫妇俩雇人纺纱织布的积蓄,故又名纺绩桥,与张箍桶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积德行善之功绩。
种德桥在新嘉里,跨长浜,明初由沈龙溪建造,以后又重修。
沈龙溪的后代沈葵写有《种德桥记》。记中说道:这座种德桥由先祖沈龙溪从方亭村迁居新嘉里时所建。所谓种德,就是把“德”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人间,以后结成善果供人享用而不求回报。沈家虽屡遭劫难,却是世代繁荣,这完全是祖上的荫德所泽,后代的子孙应该发扬光大先世的德行。记中还讲述了一件逸事:桥建成后,每到夏天的夜里,村里人都到桥上纳凉聊天,还有吹笛的、拉琴的、唱小曲的,甚是热闹。徐泾民歌手赵百期(颐)先生闻讯前来教唱“莲花歌”,使新嘉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演唱“莲花歌”,成为独冠他乡的一桩盛举,后来逐渐失传,可惜。
长安桥 在叶家厍东北,长浜西岸。这座桥编者最为熟悉和亲近,因为编者的老宅就在桥的附近。
王湖桥 相传元末钱鹤皋在自己住宅前的“王湖”上建了这座大石桥。桥北有石池湾(石驳岸),稍东有排马路,到清时没了影踪。
钱家石桥 跨横沥港。元至元三年(1266),由钱鹤皋的父亲钱大伦(号舒齐)和母亲戴氏捐资建造。桥上字迹至清代依然清晰。桥环洞北侧的石头上隐隐约约可见观音坐像,仔细察看还能分辨出眉毛和眼睛。在姚家巷前也有一座钱家石桥,跨五漕。再向南还有座跨金家浜的金家石桥,三座大石桥规模形制如出一辙,应该是钱家一起建造的。
小娘桥 在姚家巷西,跨许浦口,因钱鹤皋的女儿(钱莲仙)而得名。
保安桥 跨肖娘港,出庄家泾口。乡绅诸启祚不做六十大寿,而将子女们准备用来做寿的钱筑了一座桥。这座桥在《紫隄村志》上也有记载,可惜惜墨如金,仅用十五个字简述了这件事。
仔细想想,每造一座桥都谈何容易。以诸翟镇中心的聚龙桥(亭桥)为例,原为大木桥,实在是走的人太多了,要不了多少年就得大修一次,行人不胜其苦,于是街坊们推举德高望重的侯氏族长领衔发起募捐,这款项绝不是笔小数目,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钱款竟然拖到族长的孙子手里才凑齐,中间还惹上一场官司,有人告侯家人私吞公款。好不容易筹齐钱,便要请工匠、画图纸、购石料、看风水、选吉日、打条坯、起基础、砌墩子、刻桥名、架大梁、设栏杆等。造大桥能有如此这般地顺利吗?在没有任何起重设备的情况下,这些石材轻则几百斤,重者有数吨,全靠一双双手,一些简易工具,在河面上空的木架子上施工,危险系数极大。一旦出了事故,轻者折手断脚,重者伤身断命,所以旧时往往在动土之前请道士念经祈祷,请城隍土地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石桥,桥上无不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先人们在这片故乡的土地上默默无闻地付出,所以后人们才得以享受到这份往来通行的便利。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 李鹿维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安全配资网站
发布于:上海市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